北京同仁堂战略新蓝图曝光!中药大品种、零售板块成绩斐然,“狂飙”式并购蓄力“医养”新赛道
编辑说:凭借“三品”工作建设,聚焦“大品种”+“营销改革”战略等举措推动下,北京同仁堂进一步实现业绩双增、创新提速、强化品牌力等战略性目标的跨越。适逢“银发经济”发展热潮,公司瞄准“中医医疗服务”赛道,借力外延式并购,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,蓄力推进第4家企业IPO,提升“同仁堂系”市场估值和竞争力。
来源:米内网原创 2024-07-18 09:46北京同仁堂苍穹
精彩内容
凭借“三品”工作建设,聚焦“大品种”+“营销改革”战略等举措推动下,北京同仁堂进一步实现业绩双增、创新提速、强化品牌力等战略性目标的跨越。适逢“银发经济”发展热潮,公司瞄准“中医医疗服务”赛道,借力外延式并购,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,蓄力推进第4家企业IPO,提升“同仁堂系”市场估值和竞争力。
日前,北京同仁堂(下文简称“同仁堂”)先后披露2023年年报、2024年一季度报,报告期内,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8.61亿元和52.67亿元,双双创下历史新高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.69亿元和5.76亿元,同比增长16.92%和10.04%;营收及净利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。
近年来同仁堂营收及净利情况(单位:亿元)
来源:上市公司年报及季报
专注“三品”工作建设,“制造+药店”双轮驱动业绩稳健增长
分主营业务看,2023年,同仁堂医药工业主营收入约110.79亿元,同比增长12.60%;医药商业主营收入约102.46亿元,同比增长20.82%。
工业制药板块,同仁堂着力规模聚集,持续推进大品种战略落实;着力创效提质,持续推进精品战略落地;着力治理效能,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走深走实。商业零售板块,公司坚持统筹全国零售网络布局,多渠道、多方式推动资源整合;拓展医药电商领域,培育发展物流配送业务;推进零售药店连锁化、标准化、智慧化建设。在“制造+药店”双轮模式驱动下,公司正迈向“质效并行”发展新阶段。
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品牌的代表,同仁堂将“品牌、品种、品质”作为近年工作重点贯穿始终,一方面深耕品牌建设,专注企业文化内核;另一方面精研品种资源,积蓄企业发展内力;同时细琢品质管理,彰显企业责任内涵。
品牌建设方面:确立御药系列产品及部分母子品牌发展思路,以打造层级清晰的品牌矩阵;通过参加展会、制作宣传短片和发布专题文章等方式讲述品牌故事,巩固品牌影响力;设立产品营销分中心,有效利用参观客流量带动产品销售等。
品种精研方面:推出御药系列产品,制定多个独家品种培育方案;开展科研项目攻关,推进部分产品增加适应症研究;开展部分产品的临床研究工作,推动芪参颗粒等新药临床研究;确定睡眠品种激活名录,完成部分产品的工艺修订;加强药品文号、核心专利安全保护;推进时疫清瘟丸等品种境外注册研究等。
品质管理方面:建立质量标准信息收集机制,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;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开展多地址生产、精品战略规划等相关标准修订工作,探索炮制过程对药效、安全性等影响;加强检测能力建设,成立耗材保供小组、加强供应商筛选强化检验过程管理;开展检验技能培训,合理调配检验资源,不断优化检验流程,为品质管理保驾护航。
聚焦“大品种”+“营销改革”战略,为企业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
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,至今已有355年的发展历史。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,同仁堂深知,在传承丰厚历史底蕴的同时,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近年来,同仁堂研发力度持续加大,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3.83亿元,同比增长约4.6%,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.14%。根据“品牌、品种、品质”工作年要求,公司围绕经营主业,加强科研项目立项,开展经典名方、清脑宣窍滴丸研发工作,对同仁牛黄清心丸等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,完善大品种基础资料;开展潜力品种探索性研究,挖掘品种价值;完成川牛膝等中药材内控标准研究,进行生产质量问题攻关;提前布局解决濒危珍稀药材资源问题。
与此同时,同仁堂还聚焦高质量营销,多维发力促进营销改革深化。在医药商业方面,公司零售药店数量持续增长,截至2023年年末,门店数已高达1001家;其中,630家设立了中医医疗诊所,783家取得“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”资格。公司下属零售药店主要开设在国内重点城市,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拓展。
凭借在中药领域的品牌美誉度,同仁堂持续发力精准营销。如:借助电视台跨年晚会,通过品牌冠名、口碑广告、产品展示、节目选送、话题传播等形式深入参与;依托京东春晚资源包,实现与用户双向互动及加深品牌认知;围绕欧冠顶级足球赛事,联合足球类APP植入产品宣推,提高受众对产品的认知度;利用杏林学堂平台,开展“女金丸直播讲座”等。
此外,同仁堂还在积极推进国际业务,针对大品种精准投放营销资源,持续优化核心市场终端布局;不断挖掘全球华人群体对中式健康解决方案的需求,探索中医药服务现代化新方式,创新应用场景形态,推动“以医带药、文化先行”的同仁堂模式向境外纵深延展,将高质量的中医药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,提升境外资产规模与质量。
借力“银发经济”与“外延并购”,“医养”IPO全速推进
除了积极推进传承与创新,和稳步增长的营收一起,同仁堂的资本脚步从未停止。同仁堂于1997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,随后于2010年拆分同仁堂科技在港股主板上市;再于2013年推同仁堂国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,并于2018年转主板上市。
近年来,随着战略规划的不断深化,同仁堂持续加强市值管理水平,集团所属三家上市公司同仁堂(600085.SH)、同仁堂科技(1666.HK)、同仁堂国药(3613.HK)合计市值曾创下超1000亿元的历史新高,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再上新台阶。
更令人鼓舞的是,作为老字号中医馆的同仁堂正在筹划旗下第四家公司上市。今年6月,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(下文简称“同仁堂医养”)正式递表港交所。从公司名字——“医养”不难窥见,同仁堂此次锚定的是“中医医疗服务”赛道。
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、养老需求的扩张,业内人士预测,我国养老产业在2050年或达到百万亿元市场规模,有望成为新型替代性支柱产业之一。但目前,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础生活照顾服务,难以提供专业医疗服务。瞄准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,2015年3月,同仁堂医养应运而生。
之后的五年时间里,同仁堂医养充分发挥投资基因优势,共收购了11家线下自有医疗机构,并参与管理了9家线下医疗机构。为统筹医疗网点,同仁堂医养于2020年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医院,借助其平台构建起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(OMO),通过“连锁医院+基层医疗机构+互联网医院”的三级分诊体系,搭配会员服务计划进行商业转化。
鉴于医疗服务有较强的地域化属性,在业务扩张上需要适度借助收购来刺激增长。为此,同仁堂医养正以长三角为核心区,加速业务布局——在2024年1月完成了对上海承志堂收购的基础上,拟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对上海中和堂的收购。同时,同仁堂医养还计划在2028年年底前再收购5家医疗机构。此次IPO正是公司为了战略性收购计划进行的融资。
总体而言,同仁堂再推同仁堂医养上市,也势必帮助“同仁堂系”在资本市场上加强份量,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估值和竞争力。
来源:公司年报、季报及官网